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提高疫情防控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在疫情防控中,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在意识上强化“在危机中育新机”的观念,在管理方式上从科层化转向扁平化,在工作空间上从物理空间为主转向虚拟空间,在手段方法上从抓重点转向精准化,在功能任务上更加凸显服务育人。这种转变为高校学生工作在应对相似公共突发事件时提供路径参考,同时给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高校学生工作以启示:“智慧学工”的建设更加迫切,高校学生工作重点与边界的厘清更加必要,面对面的教育更加“有温度”,“精准”教育服务的定位更加明确,以及线上和线下教育的联动更加紧密。
习近平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学生工作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以学生行为管理为抓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系统性实践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工作部署,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疫情防控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治理效能。高校学生工作遵循 “三因” 理念成功指引校园疫情防控,促使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生相应的转变,也给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高校学生工作以启示。
一、高校学生工作以“三因”理念指引疫情防控习近平指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 “加大宣传舆论工作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环境氛围”。青年学生是全民抗疫的重要群体,高校学生工作始终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用好抗疫实践的鲜活教材、抓准教育时机节点,为抗疫凝聚思想共识、汇聚青春力量,成功地实现了防疫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2.高校学生工作坚持 “因时而进”,提高疫情防控时效性“因时而进” 强调从所处时代出发,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时效性。“时”既指“时期任务”,也指“教育时机”。高校学生工作“因时而进”要求学生工作者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抓准教育时机,适时而变、因时制宜、应时而动、顺时而进。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基于“全民抗疫” 的时期任务,引导学生形成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的责任意识, 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要求;把 “战疫战场”转化为“实践课堂”,引导学生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主动参与疫情防控, 强化学生的时代担当,为疫情防控汇聚青春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基于“共克时艰” 的要求,在疫情初期,及时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疫情,“强化显政, 坚定战胜疫情信心”;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时根据学生的情绪亢奋点, 及时开展社会主义历史教育、党史教育、国情教育,坚定 “四个自信”,及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转为疫情防控效能。
3.高校学生工作坚持 “因势而新”,提升疫情防控实效性“因势而新” 是以形势变化为出发点,以创新发展增强实效性。高校学生工作“因势而新”要求学生工作者不能安于现状、故步自封、墨守成规,而必须根据情势变迁来调整工作任务,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一方面,明确形势,及时调整学生工作在疫情防控中的新任务。在疫情防控中,校园教育课堂向社会实践大课堂延伸、各种思想舆论斗争在网络平台交融交锋,高校学生工作积极响应 “全民战疫” 的号召,调整学生工作阶段性任务,科学设定疫情防控的教育管理服务内容,坚定 “战疫必胜” 的信心,动员抗疫力量,为 “战疫” 提供思想保障和行动支持,实现防疫与育人相结合。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创新工作形式。习近平强调,疫情防控工作 “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因此疫情防控要 “因变出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增强实效性。疫情防控期间,全民 “物理隔离”、学生居家不返校,高校学生工作从物理空间为主转向虚拟空间,融合新媒体技术,开展 “云端” 主题教育,及时回应学生思想关切;主动占据网络阵地, 把疫情防控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释放出来,壮大网上正能量,反驳西方 “涉疫” 不良言论, 为疫情防控凝聚思想共识。
二、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变化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不返校”,高校学生工作发生的空间转化促使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学生工作深度融合,学生工作的模式也随之转变。
5. 在功能任务上,更加突显服务育人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指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一为“服务育人”,要求高校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需求增强供能,在服务中实现育人。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学生工作依托网络空间开展,物理空间暂时“缺位”,虚拟空间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管理短期“遮蔽”,使得学生工作管理功能相对弱化。但网络虚拟空间的高效性、交互性、平等性强化了学生工作的服务育人功能,学生工作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高校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诉求,为学生提供思想解惑、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奖助贷政策指引等服务,在关心帮助和服务教育对象中实现教育人、引导人,突出服务育人。
三、 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疫情防控中,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变化是高校学生工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以及主动求变的体现,为高校学生工作应对相似公共突发事件提供路径参考,同时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高校学生工作有深刻启示。
1.“智慧学工”的建设更加迫切伴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概念应时而生,高校学生工作也从数字化逐步转向智慧化,“智慧学工”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学工”是社会信息化进阶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精准化、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智慧学工”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构建的学生教育管理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平台。新冠肺炎疫情迫使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转向虚拟网络空间,成为推动“智慧学工”进程的重要契机。在疫情防控实践中,高校相关部门体验“智慧学工”的智联和智能也发现“智慧学工”建设中顶层设计的缺失、数字服务平台的缺陷、信息共享性低,以及学生工作者信息化素质不高 应用意识不强等问题,这一切必然倒逼高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加快“智慧学工”的建设。
2. 高校学生工作重点与边界的厘清更加必要高校学生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辐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服务于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2017年教育部重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并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划分为九个方面,其中也把 “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放在首位。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性质是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政治性。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工作者对学生事务事无巨细 “包揽”只是配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应急转向,不能成为常态化发展方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两个统筹”,即统筹好疫情防控工作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明确教育、管理、服务三大职能定位的工作边界,将其他与学生工作无关的日常事务归口对接到相应的部门,为学生工作者“减负”,为学生工作专业化提供制度保障。
3. 面对面的教育更加“有温度”疫情防控促使学生工作从物理空间为主转向虚拟网络空间,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心理疏导等工作均由原来的“面对面 ”转为“键对键”,师生在符号世界中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做人的工作,是一种蕴含情感的有温度的教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体验和情感运用是高校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情感的产生以认知为基础,需要有在场感的情境构建获取情感体验,也需要身体觉知触发情绪唤起。因此,身体始终是认知的重要元素,而身体在场也是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疫情防控期间以网络空间为主的“云”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或平台的视频功能构建“ 在场感 ”,但这种“ 在场感 ”始终是“身体缺位”的虚拟构建,即便是双方均可以实时观察对方表情的网络谈心谈话也缺乏身体动作的直接感知,师生之间通过网络互动的间接性容易形成情感隔绝和冷漠感,情感关怀和情感体验极易藏匿于网络符号中。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 面对面 ”的学生工作能够创设“身体在场” 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也因具备“身体在场”的物理空间,学生能够直接从教育者的肢体动作及言语声音中感受情感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网络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延伸与补充,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的教育。
4. “精准”教育服务的定位更加明确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由抓重点转向精准化,这既是完成疫情防控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高校学生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突出 “精准” 教育服务的定位。“精准”教育服务是精准思维在学生工作中的体现,精准思维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法。高校学生工作面对的是鲜活的学生个体,不同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学生工作要贯彻精准思维,即高校学生工作的价值指向要从群体化转为个体化。习近平指出,要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 做到个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以及教育部颁布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也都分别指出要“分类指导”“注重精准施策”等,充分体现新时代实施“精准”教育服务的必要性。 随着“智慧学工”建设实践应用的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精准”教育服务的定位必然更加明确: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网络技术为基础,大数据能够较全面地覆盖教育对象日常行为,信息数据平台之间也能够实现及时共享,对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够更为精确,以精准思维为指导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实现“以需给供。
5. 线上和线下教育的联动更加紧密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凸显线上教育的重要性,也放大了线上教育的作用。疫情防控期间师生“身体缺场”的网络互动局限性及教育管理效果弱化凸显线上教育实然状态与应然格局之间的偏差,也促使学生工作者反思身体与行为同步“在场 ”的重要性。网络及技术的应用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 ,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及吸引力。同时,线下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突出师生的真实互动,真实呈现教育管理服务的具体场景。“在场感”是情感体验及情感生成的重要因素,而情感又决定了学生工作开展的成效。 因此,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线上与线下教育更加紧密地联动,发挥线上教育的优势和特点,遵循线下教育的规律。首先,发挥线上教育优势促使线下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加快“智慧学工”建设,抢占网络主阵地可以使学生工作者从大量繁琐的学生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 。其次,遵循教育规律,通过传统线下的情感互动提升线上教育的实效性。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校园秩序也趋于正常化,传统线下教育依然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主渠道。学生工作者需要在坚持网络信息技术辅助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线下教育培养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线上教育归根到底是师生人际关系现实互动的延伸,其实效性发挥的关键是师生良性互动。线下“面对面”的教育因为情感和身体的“在场”,遵循相应的规律,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产生良性互动进而增强线上教育实效。总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学生工作“键对键”与“面对面”的联动更加紧密,线上教育要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占领主动权;线下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高校学生工作是围绕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针对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而开展的教育管理服务活动。在疫情防控中,高校学生工作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转变工作模式,适应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疫情防控凝聚思想共识, 汇聚青春力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高校学生工作要审时度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