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管理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差异以及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变化

学生处       2018-06-20 18:43:30

 

一、书院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差异

(一)基本理念的差异

原有的学院对学生的管理主要立足于教学育人,从每个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注重教书育人。这种管理模式重视将学生当做统一的整体,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生产,并没有看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同时,也有除了专业教育之外的需求,特别是关于美、生命、文化、公民道德的需求,这些是通识教育的目标。特别是书院管理,从学生生活的宿舍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生活,使之懂得如何学会学习、享受生命、丰富情感、懂得艺术。将学生从高大上的象牙塔中拉到活生生的现实中,使其更深切地体味到其中教育的真谛,实现人的知、情、意协调发展,具备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质、中国气质与中国品质。从学生进入书院后让大多数学生感觉自己更像是书院的主人,可以自主发表意见、举办活动、选择通识课程。这种从被动到主动地位的转变正是书院模式和学院模式的差异所在。

(二)组织架构的差异

书院承担二级学院原学生党、团工作以及素质拓展、日常管理等所有职能。各书院下设综合部、教育管理部(学工办)、教育发展部(导师办)、素质拓展部(分团委)、党建办公室。管理学生的书院不再受二级学院管理,与二级学院平行作为行政二级机构受学校管理。因此,各书院设立分党委,受党委书记和书院院长领导。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按照社区安排分管学生,不再按照专业分管。这种社区管理把学生以所在的宿舍区为单位设立班级,这就必然打破了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设立班级的模式。在书院的某个班级里有可能有着不同专业的学生。这种组织架构就是要牢固树立在每个书院里,不管是什么专业、什么性别、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和服务对象。

(三)育人形式差异

其一,书院在学生住宿管理上体现育人功能。每个书院往往由跨度很大的不同专业学生组成。这种学生住宿管理方式,学生被随机分配,每栋宿舍楼都住有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也可能某个书院包含了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按院系按专业住宿的模式,呈现出大学里的小型社区模式。这种住宿形式实现了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同伴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可以从同伴中学到很多知识和能力,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

其二,书院在基础设施配备上体现育人功能。学生宿舍改造的导师工作室、学习支持屋、心理工作室、研讨室、活动室、书吧、健身房等功能区。所有学生社区的场所和设施都是全天向学生开放的,为学生自由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书院还会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效果显著。

其三,书院在导师制上体现育人功能。在书院成立导师队伍,主要由常任导师(辅导员)和首批导师(专业导师)两部分组成。书院制要求常任导师(辅导员)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主动深入站区、深入宿舍,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重视辅导员队伍自身素养与能力提升,在教学方面,组织辅导员围绕自己的专业特长教授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导师从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中选聘,帮助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和学业规划指导,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帮助学生很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给教师提供了言传身教的机会,给学生搭建了得到专业指导和人生指引的平台,在学生教育培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变化

原来是把学生到课、课堂秩序、班级卫生、学生参加活动等情况作为评价辅导员能力和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浅表的标准导致辅导员工作追求暂时性效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求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付检查,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注重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学生成长,管理方法简单、粗糙且缺乏合理性。辅导员工作形成了以要求为主,以培养遵守纪律、听话、顺从的学生为方向,以完成学生管理部门的要求为最终目的,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书院承担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学业辅导、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奖惩助勤贷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书院环境与文化建设等职责,侧重于坚实学生学业基础的与学生全面发展相一致的思想引领、行为养成、人格塑造和实践锻炼,系统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道德品质、职业规划、人际沟通、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环境等能力,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书院可以设立三个分支部门:一是教育管理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业辅导、学风建设、奖惩助贷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管理;二是综合部,主要负责书院的导师队伍建设、党建、书院基本设施和文化建设;三是素质拓展部,承担着学生的团建、素质拓展活动开展、通识教育等工作。

书院制改革将学生管理模式从原来的依附于二级学院管理中独立出来。最大的变化是书院改革后,每一个学生都隶属于两类班级主体,一是原来的专业班级,二是所在书院的番号班级。这样做源于二级学院进行专业教育即第一课堂,书院进行通识教育即第二课堂。改革初期,书院班级大多以所在宿舍的楼层或寝室设置。辅导员则固定作为书院所在番号班级的常任导师,在未完成形成书院管理之前,辅导员还需同时担任原来专业班级的辅导员,但是所承担的责任与原来有很大的改变。具体工作细则另行制定。除了常任导师,书院为了帮助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培养,联系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师作学生的专业导师。同时,考虑到同年级学生学习和职业规划方面有很多共性,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需求来培养学生,因此设立年级组长统筹协调本年级学生学业需求。各个物理社区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促进学生自治和发挥自管会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年级组重点调研学生需求,关注学生学业,联系导师和学生的交流。书院建立之后也有个特殊性,不同的书院有自己的院训、宗旨和管理方式,许多学生活动和治理方式都是相对独立的。

   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改变了传统模式下辅导员单独负责所有板块事务的全能式工作模式,根据书院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总体目标,对学生事务工作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再根据辅导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兴趣倾向,科学合理地安排分工。书院制的辅导员专业化有别于高校专职教师的专业化,后者主要侧重于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辅导员的专业化主要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在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某一学科领域,例如管理学、法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把书院制辅导员培养成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社团发展指导等方面的“专家”。

    在学院体制下,对辅导员的管理是间接性管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 :“高等学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高等学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学校的管理是间接性的自不必说,即使学院也是通过副书记或者学生工作办公室来管理。但是在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的管理是直接管理。书院的领导直接面对辅导员,有什么问题、困难,可以直接讨论解决,这种直接性管理,可以大大提高辅导员解决难题的效率。书院制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不利于辅导员职业化的机制和规定,例如改革高校对人才以科研为单一的评价机制,而采取了辅导员职级制,对辅导员的职级进行分类评定管理,一级辅导员待遇达到博士生导师的水平。同时,书院对学生事务工作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把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做到职业化。

辅导员角色的职业化要求他们把交流、对话、感染作为教育管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以自己的学识、行为、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确立良好的人格形象,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关系。这既有利于辅导员做思想政治工作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塑造一个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也有利于书院一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不对等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对话、包容、良性互动的关系,使学生成为书院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民主和谐的书院制教育管理氛围。

(学生处李玲老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