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家庭规则的影响

学生处       2017-03-06 21:15:27

           首先,家庭规则对亲密关系影响巨大。

对于个体来说,他与这个世界初次建立联系的时候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庭。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的父母,看到父母如何相处。愉快?冲突?伤心或绝望?这些来自童年的经验,都影响着大脑对于关系的定义。

在家庭治疗中还有一个词,叫代际关系。这是指,很多家庭互动的方式在代代相传着。如果你觉得自己并不是很满意原生家庭的那种互动模式,希望获得更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而不是代际相传。那么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尝试理清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你在考虑该不该步入婚姻。那么,你要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家庭规则,以及你的另一半的家庭规则,看看家庭规则是不是合拍——我所说的合拍,是指两人未来家庭的家庭规则是比较接近的,或者通过两人恋爱或结婚后的沟通、交流与磨合,讨论出一种相互认同的家庭规则。

合拍这件事情挺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家庭都会有一些幻想和假想。这些想象都会与曾经的家庭经验有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生长在一个父母双方都工作的家庭,爸爸妈妈两人共同抚养你长大。而你的另一半,他妈妈是全职主妇,爸爸负责在外赚钱。在你们的婚姻中,你期待婚后自己能继续工作,也期待丈夫未来能帮你分担一些家务。但你的丈夫可能并不这样想,他期待婚后你去做全职太太,相夫教子。

那么,对于你们来说,对于新的家庭规则就是有分歧的。如果可以很好地去讨论、度过这个分歧阶段呢,你们可能会组建一个特别美好的家庭。但也有很多家庭在这样的地方卡住:比如妻子说丈夫太懒,完全不做家务,只知工作。丈夫可能会说,妻子事业心过度等等。

所以说,有时候谈恋爱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和家庭的过程。你会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人和人是不同的。你也可能会从另一半那里,了解到你自己不曾意识到的自己的特点。

比如,一位女性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呈现出很依赖的模式,无论什么事都希望男友帮忙拿主意。那么很可能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家里的规则就是父亲拿主意,母亲扮演着一个依赖而听从的角色。

又比如,在一场很矛盾的关系中,每次发生冲突时你都很想去回避,却也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这个问题。那有可能在你的原生家庭里,吵架的规则就是:一个人吵,一个人听或者走开。你在这样的家庭规则里度过了很多年,习得了它的一切。

另一方面,家庭规则对我们自身成长影响深远。

大部分遇到成长烦恼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问题了如指掌。比如学习不专心,拖延,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等等。有时候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关注这些问题,把自己分析的很透彻,却很少看到这些问题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很多人都有一类特殊的成长困扰,叫做:我从没有当过小孩。没当过小孩的人,是没办法成为成熟的大人的。这些人可能经历过这样一种家庭规则:从小就必须懂事、善解人意,不给父母添乱,自己的学习自己管,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榜样,被夸奖,是父母的骄傲。

然而往往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出国留学时,困惑便会开始产生,且通常会以情绪的问题表露出来。比如莫名的情绪低落、焦虑 ,然后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动力。他们会责怪自己没有以前努力、优秀,会难过伤心。父母也会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小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在咨询中经常会接到这样的案例。这些朋友身上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从来没有好好的当过小孩。小孩是什么?小孩就是不懂事,喜欢玩,不自觉,会犯错,这才是小孩该有的样子。可在他们曾经的家庭规则当中,他们是被要求成为大人的。你要乖,要听话,要懂事,要优秀。

可能你会说,他可以选择不这样做呀!可是,家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孩是很弱小的。有时候小孩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会做很多的改变,甚至违背自己的天性和本意。所以有的时候,爱也会成为一种诱饵,会让家成为一座牢笼,让小孩子走不出去。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成熟大人。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期待成为什么样的大人。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时会感到无比的焦虑 。这是一种成长的焦虑,是要摆脱家庭对他们禁锢的一个焦虑,也是对不确定世界的一个焦虑。

如何走出自己家庭的牢笼

我们要如何走出家的禁锢,走出这个牢笼?在谈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可能会遇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走出家?是否愿意走出家?

很多朋友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对于一个想要获得自由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获得自由,而是是否愿意获得自由。因为有时候人在狱中,虽然生活不会很令人满意,但至少是稳定可控的。但牢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很未知,很令人恐惧的。所以,很多人觉得,与其去面对未知,不如蜷缩在当下这虽不满意,但却很安稳的状态里边。

自由有时候意味着拥有很多的天地,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去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所以,让我们的心走出我们的家,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第一,要让自己内心的小孩成长。

弗洛伊德说,健康的人是要学会工作,学会娱乐和学会爱的。但很多人到了20多岁时,反而会觉得自己缺乏了活力——因为你内心的小孩的活力被抑制了。来自原生家庭里的那些规则让你一直对自己高要求,你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甚至没法允许自己去娱乐,去享受生活。

对于这样的朋友来说,学会娱乐是很重要的一堂课。玩的开心,玩得尽兴,玩得心安理得是很重要的。你要去充分满足那个曾经没有被满足的小孩的需要,这个内心的小孩会就不会在一些很重要的时候出来捣乱。当内心的小孩重新活跃起来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也会源源不断地回来。

换句话说,你要开始重新培养这个内心的小孩。走近他,了解他,不要批评和指责他,你要尝试去保留这份童趣,然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变得有趣,你也会有更真实的感受。

第二,去打破好孩子的形象,迎接真实的自己。

在小时候,父母对于好孩子是有固有期待的。比如期待孩子要优秀,成绩好。期待他们长大后有稳定的工作,能成家立业,过安稳的日子。但有的小孩并不是这么想的。小时候他们满足了父母的需要,长大后他们更想去看看这个世界,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过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我们一直都是好孩子,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于是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我不想过父母期望的这种生活。另外一方面,我不想损害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形象。这些矛盾冲突,会让我们的情绪烦躁,不安,焦虑,甚至会很抑郁。

所以,当我们要开始成为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也许是会打破塑造了多年的好孩子形象的。现实有时会比幻想要更残酷一些,可现实却会让我们的内心更踏实。

我们会在现实当中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我这辈子都没办法成为科学家了。我们可能也会在现实当中看到自己的自私与贪婪,脆弱和敏感。但是,当我们有机会去拥抱现实当中那个真实的自己的时候,而不是去竭力维护那个好孩子的形象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活得更自由,更自在。

家的话题是很复杂的,可以无穷无尽地展开。我想传达的是,即便我们的过去是没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去理解过去接自己,改变过去对于我们影响。当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时,我们可以去学会认识家庭,认识自己,来改变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改变我们自己的,未来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