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正文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

作者:信息中心   更新时间:2018-08-05 15:05:50

 

为加快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4-2018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制定《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回顾与总结
几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在网络建设方面,现已建成了双核心万兆骨干校园核心网,接入带宽达到2Gbps以上,出口带宽达到千兆以上,实现了校园有线网络覆盖。建有入网审计、入网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及上网行为管理系统,每一位教师和在校学生均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空间环境。
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方面,建设了较为完善信息管理平台和基于校园网络与移动推送技术的一站式服务信息门户中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后勤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了实时教学质量监控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现了基于统一校园卡管理的校内消费结算、门禁管理、考勤管理、电控管理、图书借阅管理以及校园安全监控等功能。
在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建有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包括中心播控室、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仿真实验(实训)室,启动了精品课程上网工程,着手建设网络课程,取得了很好的建设经验和教学效果。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网络应用普及深入,教职工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为领导决策、协同管理、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高效的应用保障。
我校信息化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配备与安全建设存在着基础薄弱,网络安全等级有待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建设、业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等方面存在着经费来源持续单一、专业人员建设不足,共享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
二、机遇和挑战
 国家对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都为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得的条件,为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校是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也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单位,也是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于面向本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企业技术生产一线,发挥自身的行业(企业)优势,定好位,有所为。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高水平应用与服务平台,接轨国际、融合区域,提供全方位IT服务、信息文献资源保障,服务师生员工。保障信息化应用 与服务可持续运行,支撑学校核心工作。但是民办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竞争激烈、生源下降、顶层设计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信息化意识薄弱,技术队伍不足,投入建设资金有限,制约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
三、定位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使信息化建设在推进本科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充分发挥支撑与引领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
信息化建设更要准确、高效地为师生服务,力求将信息化价值发挥最大,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资源建设。 实训室、图书馆等储藏着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 将这些信息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共享。
(三)建设目标
在实现校园宽带网络全覆盖和已有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力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全校师生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比较完善的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再上新台阶,以满足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顺利通过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中期检查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的需要。
三、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保持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加大数据平台、应用与服务平台和录编播系统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信息化建设和适应本科教育发展的需要。
1.完善校园宽带网络建设,实现包含第三期工程在内的校园有线与无线网络全面覆盖。网络带宽和接入、出口带宽均满足学校教学和管理需要,适当超前,并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2.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具有自主管理权限的高性能,大存储、高安全性的学校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备份。并与国家(或省域)教育云服务链接,对外提供服务。
3.不断完善校园网的高速稳定性和网络安全性,适应IPV6发展以及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硬件支撑平台,确保信息化应用的硬件平台可靠性。
4.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基地,播控室、电子阅览室的设备设施,所有教室都建成为多媒体教室,为我校多媒体教学、电子阅览、视频会议、新闻宣传及大型活动视频服务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5.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工作,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6.以面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探索构建教育教学创新的信息化应用。
(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构筑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
1.依托电子支付、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等公共平台,支撑一大批量大面广的应用服务。到2020年,学校全部业务实现管理信息化。
2.根据目前国际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建设GIS平台、统一通信平台、支付平台、移动校园平台、网站群平台等,为信息化下一轮建设打好基础。
3.物联网应用信息服务。结合一卡通和视频监控,融合校内水控、电控、监控等遥控手段,提高校内的信息化感知能力,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智慧校园。
4.围绕着学生在校全程服务、教职工综合信息服务、教学管理与教务管理服务、学校决策综合信息服务为主线,逐步完善学校各个信息管理系统。
5.加强网络课程平台的推广和应用,组织全休教师学习超星在线课程平台使用和课程建设,使教师、学生交流更频繁、了解更多、关系也更融洽。它在教学中应用的形式多样、普及性广,教学资源丰富,拓展了教学时空,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6.梳理办事流程、整合应用服务、方便学生办事,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服务,形成部门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同时开展开展移动化、个性化应用服务的探索。
(三)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根据本科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强本科专业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资源、课程资源和主题资源的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以推动学科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1.采购国内外优质数字图书、期刊、文献与课件,应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
2.根据本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师生创作的电子作品、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省级精品公开课程,力求其中3-5个课程达到省级网络课程建设标准, 1~2个课程达到国家网络课程建设标准,以提供共享服务。
3.开发数字化仿真实验、实训软件,形成支撑科学研究、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环境,提高科研、实验实习、项目实训、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
4.实现资源广泛共享。一致的建设标准,以实现资源在区域内广泛共享,并为学习者或教育者等对教育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能获得最大效率而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不同资源库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支持。
5.推动教育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境外)先进理念,学习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先进技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等台湾合作院校共建具有双向实时传送功能的“两岸数位教育同步视讯示范教室”的基础上,引进台湾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
(四)应用与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对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管理与维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和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1.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应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虚拟课堂与交流、建构工具,以及我校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协作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共同开发网络教学课程,参与国家与省的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
2.有效推广信息化的应用。通过合理的机制激发师生应用信息的兴趣和动机、通过足够的经费投入和合适的管理机制确保应用信息的机会和时间和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信息化应用的培训,才能实现学校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和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促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
5.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完善电子校务平台。完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建立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
6.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7.扩大和延伸招生、就业、资助等信息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丰富的学校教育信息。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电子档案系统,做好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并根据需要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8.开展业务培训 。根据岗位需要和培训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掌握高校信息技术工作规律和方法,不断拓宽视野,提升业务水平。支持技术人员经常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较高水准的学术活动或业务会议,发表或交流研究成果,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校信息化新应用的前沿信息,加强同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横向交流,汲取经验,启发思路。
9.“互联网+”的应用。教育在线化、数据化、可视化、自主化、个性化;教育资源无所不在,学生可以按需动态索取;教与学模式发生变革,范在学习、互动学习成为主流;教育管理数据化、可视化、智能化,使得决策更精准、科学。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互联网+”融合教育为前进方向,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整合现有资源,集成各应用系统,实现各业务的融合、各技术的融合、各种资源的融合。
(五)网络文化建设
应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宣传与交流,完善文明用网制度,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用网环境。
1.增强文化传承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2.加强基于互联网宣传与交流,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宣传服务系统,不断提高学校互联网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宣传效果,不断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3.开发建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娱乐资源,完善文明用网制度,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促进网络的辅助教学、丰富课余生活、增加实践技能等积极作用的发挥。
4.建立院内专门网络管理机构,加强网络文化形态与内容的研究,推动校园网络特色文化体系的建立。
(六)信息安全及运维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保障质量。
1.健全并强化信息安全体系。建立纵深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障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确保各信息化应用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2.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注重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标准测试、认证、培训、宣传和应用推广保障机制,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软硬件系统互联互通。
3.构建统一的“网站群”系统。共享学校门户和各单位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促进学校网站信息的整合,避免重复投资,维护学校网站的整体安全。建立全校适用的能够自主创建站点、自主管理站点的建站工具和管理平台;统一内外网站信息发布渠道,建设基于权限控制的网站信息发布平台等。
4.增强安全意识,确保设施与信息安全。制定和实施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管理规范,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对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等的预防和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基础设施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确保教育管理、教学和服务等信息系统安全。探索建立安全绿色信息化环境的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有害行为防范能力和不良信息监管力度,防止有害信息传播,防止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对校园文化的侵害。
表一:泉州信息工程学院2016——2020年信息化建设计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拟投入资金
1
基础设施建设
云计算中心、网络设备、演播厅等
550
2
应用系统建设
物联网、GIS平台等应用系统
750
3
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500
4
人才保障
人才引进、人员培训与交流等
120
  
1920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信息化建设
1.学校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与有关企业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建设办公室和项目建设组,分别负责对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监督和实施。
2.完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把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使信息化建设适应学校整体的发展,信息化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协调发展。
    3.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健全与信息化建设、应用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为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信息化资源建设
1.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机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我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推动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探索和推广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引导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探索机制创新,实现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校行企多元合作,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相关政策,实施与中国电信泉州分公司合作协议,加强校园宽带网络平台(有线无线双覆盖)与实名制网络空间环境建设,完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一站式服务信息门户中心,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开放灵活的合作环境,推动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多方协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信息化应用与服务人才支撑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造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建立信息化队伍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
1.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干部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建立全员定期培训制度,并列入年度考核内容,努力提高全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2.培养一批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提升教师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力,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与服务能力。
3.建立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建立切合我校实际的、适应教育技术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评聘办法、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
(五)编列资金预算,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
1.按年度编列规划期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预算,学校保证建设资金按时到位,专款专用。
2.积极争取政府对学校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资金支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
3.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经费支出重点,合理分配在硬件、软件、资源、应用、运行维护、培训等各环节的经费使用比例。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监管,规范项目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绩效评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益。
(六)加强校际之间合作
密切关注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动态,加强高校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与业界企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我校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教育信息化首批试点单位的优势,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交流,博采众长,经验共享,尽快将我校数字化、信息化办学水平提高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要密切关注国家和福建省信息化建设动态,积极争取和利用相关项目,加速我校校园信息化建设。

(编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