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
时间:2016-10-27 来源: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作者: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规划与评估处

论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10  作者:刘文华 夏建国 易丽 

摘 要:应用技术大学当前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尚属新生事物,不少人对其属性问题产生了质疑。应用技术大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产物。因而其具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其高等教育属性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三方面。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现代职教体系;高等教育属性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20136月,以应用技术大学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标志着我国应用技术大学这一办学形态正式展现于世人面前。但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对应用技术大学的来源、定位、现实条件等问题产生了疑问,甚至对其属性这一基本问题产生了质疑。要阐释清其教育属性问题,需从其产生的背景与动因进行分析。

一、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与动因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类型,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1]。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和芬兰等欧洲国家陆续将职业性院校合并升格为应用型大学,形成与普通大学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双元格局。纵观欧洲各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其产生的背景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

虽然欧洲各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建时间不同,但产生的背景和动因较为一致,即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要求。“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均GDP水平不断提高。特别20世纪70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的农业、工业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势必对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渗透,劳动者的素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均需不同程度的提升,方可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一系列革新。

面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欧洲发达国家率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通过新建、升格、改造等多种方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应用技术大学。如19世纪荷兰商务经济交流的迅猛增长催生了多所以培养商业人才为主的应用技术大学(时称商业学校)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集约化生产以及制造业产品的大量出口又加速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适应荷兰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成为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理想场所。再20世纪60代的德国,其经济依靠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获得快速复苏与发展,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和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拥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迫于经济发展需要,德国对原有的工程技术类学校进行改革升级,建立应用技术大学。在其后40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功能进行了不断地改革调整,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等多个方面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教育体系优化的迫切需要

审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历程,教育类型分化并追求教育类型结构的合理化成为一种趋势。欧洲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面前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其背后有完备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支撑,这离不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提供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持。

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和发展确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应用技术大学明确地把技术的传授引入大学,在满足个体教育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各国教育立法的确认和制度保障。从国家制度层面设计来说,欧洲把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在“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与学术性大学同等的地位。德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同的高校形式作为不同类型的高校体系中等值的要素而相互存在”。荷兰1986年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法案》确立了应用技术大学与大学教育同等的法律地位。1995年芬兰议会通过《多科技术学院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与普通大学并行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同年瑞士联邦议会颁发了《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联邦法》。德国、荷兰、芬兰、奥地利等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不仅可颁发学士学位,亦可颁发硕士学位,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甚至还可以与研究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使学生可以顺利接受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中本科一硕士一博士教育层次的出现,不仅是对应用技术型人才专业水平的规范和认可,也表明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发展[2]

不论是瑞士、芬兰这两个全球竞争力较强的国家,还是英国、德国这些传统高等教育强国,都遵循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及时依据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规格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的层次、科类、管理体制结构上进行调整,形成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和良性互动。应用技术大学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科类结构上,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双元”结构体系,即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层次结构上,各国以不同的方式确立并提升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赋予应用技术大学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二、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大好机遇期,近年来出台的一些国家层面的关键性政策文件,都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应用技术大学是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同时,根据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要求,应用技术大学又是承担本科甚至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任务的职业院校。因此,应用技术大学是拥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特征的教育机构。

()应用技术大学成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职业教育是在我国基本国情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对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规划纲要》进而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尤其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制度创新重点。可见职业教育的国家需要和未来发展趋势。将应用技术大学作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高端层级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水平的向上通道。这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在规模和水平上的双重需要,也满足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上升渠道。

()高等教育范畴下的应用技术大学

改革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经过世纪之交以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定位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而要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凸显了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调了内涵式发展相关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不同类型高校都应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新途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国家将实施中西部高教振兴计划及改革试点项目,改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高校教学评估方式,多措并举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在不同方位争创一流。《决定》中对人才类型、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差异性功能定位都有明确规定,这为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

高等教育生态决定了高等学校多元形态并存的格局:研究型高等院校与应用型高等院校可并存。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实践层面,诸多的非研究型大学和新建本科院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定位不明的问题。针对这些院校,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引导其举办应用技术大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应用技术大学高等教育属性的彰显

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教育属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于本科并可及研究生,但研究生需以专业学位为主。从人才分类学的角度看,人才类型通常有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其中工程型人才又可细分为工程理论型、工程设计型、工程实施型。根据人才类型素养要求上的差异。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工程设计型人才为主,工程实施型人才为辅。这就意味着:应用技术大学是在工程型人才进一步分化在教育机构上加以体现的结果,纵然,应用技术大学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型、工程理论型人才差异显著。而技能型人才则由职业学校培养,至于技术型人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提升而逐渐肩负其培养任务。所以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性就在于培养工程型人才。

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强调以下4个方面的能力:①具有将工程创造原型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②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工程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③具有对技术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和咨询的能力;④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特定顾客提供全面或综合性服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等[3]

欧洲各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均是培养具备良好理论知识和文化基础同时又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设计型人才。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成为企业高层次技术人员、工程设计与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瑞士应用科技大学则主要培养未来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者和艺术家;爱尔兰理工学院直接面向经济生活。培养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实用型、创造型人才,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均在其培养目标之列[4]

()职业性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协调和融合

学术性和职业性是高等教育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高等教育要保持本身的发展,为完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提供创造性的进步,必须开展学术研究。而同时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决定了要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大学学术研究强调理论研究,实用人才培养则注重实际应用,两者差别迥异,但又互为源流。学术研究为高等教育机构的职业性教育提供创新性思想的源流,而职业性教育则为学术研究提供实践驱动力和试验田。由此,高等教育机构从事学术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性教育的方向和延展性。如“二战”后,日本曾以欧美科学理论为根基发展本国技术,一度在技术上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当时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的典范,但是由于长期忽视科学学术理论研究,致使其技术进步由于缺少科学学术研究的支持而逐渐后劲不足。其后,日本吸取了这一教训,逐渐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使命,现在日本的应用技术大学所有学院都承担国家和国际的研究项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本国大学科研能力排名位居前列。因为在德国,科学研究水平是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能力和社会信誉的重要标志[5],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区别于高等职业院校等职业院校的重要特点。

固然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工程设计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面向性。然而,伴随世界经济体的形成。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横断学科的不断涌现,需要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学术理论方面具备深厚广博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亦导致职业性高等教育的理论和科技含量渐次增加,因此不少国家出现了应用工程技术领域的学术性项目。故而,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上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沟通、融合与交叉,将学术研究与职业性教育在应用技术大学层面上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性。

为此,要求应用技术大学不仅仅从事专业教学,同时要发展学科。从高等学校内部分析,就是不仅仅要重视专业建设,也须注重学科建设。固然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角度而得以获得较大发展空间,但我们也应明白,如前所述。没有知识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教学,是缺乏发展后劲的。教师若不从事一定的学术理论研究,其教学水平很可能就会局限于“教书匠”的技能性工作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发展若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需要学科建设的支持与驱动。故而,应用技术大学同研究型大学一样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科点,这样才能确保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区域服务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合作与创新

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并体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因此,它是一种地区性和时代性都十分突出的教育机构形态。从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推进,一大批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企业涌现出来,它们迫切需要能从事将工程理论转为设计方案和工程实施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现代工程日益体现出“应用、实践、创新、综合”的特性,迫切需要可以在工程链(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转、营销、管理等)工作的中级、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大幅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出在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都适合不同工作需要的、各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根源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的面向上也主要是为当地社会积极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而它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及行业依附性。应用技术大学固然能在某些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作为地方现场工程师摇篮的地位是主要的、核心的。这一区域性、行业性的特性不是对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降低,恰恰相反,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性在与经济社会结合方面的表征恰在于此。

应用技术大学的区域性与行业性特点要求自身需在校企合作上更为纵深,超越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专业与课程内容设置的企业调研、工学结合定向培养企业员工等传统方式。在联合学术研究、工程技术革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的校企深度合作,从用合同或协议书联系起来的松散组织形式到直接的接触(如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从分界性中间组织(如大学企业合作研究中心)的产生甚至直至科技创新园区的出现[6]。在专业面向上,以区域性工程技术产业群为依托。注重工程设计与实施、工程技术转化,以产业贡献度大、价值创造力高、结构驱动强的专业为核心突破点。校企合作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极为重大。无论是邀请企业工程师进入人才培养与科研的各环节,还是让教师深人企业从事工程技术的实践工作,这些途径不仅可以强化教学工作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关注工程技术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变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发展其所缺乏的实践性工程知识。后者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完备性。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体现了应用技术大学在校企合作上区别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的独特性、高等性。

综上所述,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事物,是现代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一样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并且有其创新性之内涵。高等教育属性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性之一,可以藉由相应的办学行为加以体现和强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R].2013-12-10.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3]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195.

[4]Peter Venables.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the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1956-1976[M],Baber and Faber,LondonBoston,1978:46.

[5]许晓东,吴昌林.产学关系的形成、障碍与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